危险源辨识
安全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明确辨识与评价危险源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以及建档监控,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项目部各部门所有活动、服务过程及工作环境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工作。
3职责
3.1安全部是项目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负责监督检查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落实、考核,并按照要求将重大危险源向项目监理和公司备案。
3.2项目部各部门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负责对重要危险源和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向安全部报备。
3.3 安全部负责组织施工机械、电气、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价、控制工作。
3.4项目经理批准“重要危险源清单”。
4术语和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健康损害:可确定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5 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危险源的分类
5.1.1.1物理性危险源
——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
——高空作业;
——高空物体坠落;
——作业空间不足;
——未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工作场所设计未考虑人因);
——手工搬运;
——重复性工作;
——陷阱、缠绕、烧伤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
——在旅行时或作为行人,无论是在道路上还是在生产经营场所或位置的运输危险源(与运输工具的速度和外部特征以及道路环境相关联);
——火灾和爆炸(与易燃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相关联);
——可造成伤害的能源,如电、噪音、振动等(与所涉及的能源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快速释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储存能量(与能量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导致上肢失调的频繁重复性任务(与任务的持续时间向关联);
——能导致体温过低或热应激的不适热环境;
——造成员工身体伤害的暴力(与施害的性质相关联);
——非电离辐射(如光、磁、无线电波等)。
5.1.1.2化学性危险源,因以下情况而危害健康或安全的物质:
——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
——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的有害物质;
——过期食品或影响安全健康的食品;
——物料的储存所带来的危害。
5.1.1.3生物性危险源
——受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品;
——可能吸入的病毒、过敏源。
5.l.1.4社会心理危险源
——侥幸、冒险、麻痹
——精神状态不良
——工作量过度
——烦躁
——恐吓等
——其他由工作场所外部因素引发的心理危险源。
5.1.2辨识依据
1)国家、省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2)根据有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5.1.3辨识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查询有关资料、面谈、集中讨论进行危险源辨识。
5.1.4辨识过程
5.1.4.1对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全体员工应参与危险源的识别,成立相应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小组;风险评价前,由安全部牵头组成风险评价小组,负责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由机械、电气、工程、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报项目经理审批。
5.1.4.2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时应符合职工作业习惯和客观现实,将其看作一个有始有终的独立小系统。划分的方法有:
——按流程阶段名称划分;
——按作业任务名称划分;
——按作业区域名称划分;
——按劳动组合名称划分。
1)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并画出活动简画,确定每一活动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
2)围绕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包括进入工作场所的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中相应设备,细分相应的活动,并针对这些活动分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情况,从人、机、物、料、环五个方面去进行辨识,辩识各项活动(设备设施)存在的带能量的物质、使用到的有害物质,能量释放可能对人产生的伤害类型等;
3)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安全部审核备案。
5.2 风险评价
5.2.1评价方法
通过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危险源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的大小。
1)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评价公式:D=LEC
注:D——危险性分值
表5.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对照表
L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以预料 |
6 | 相当可能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0.2 | 极不可能 |
0.1 | 实际不可能 |
表5.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值对照表
E值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10 | 连续暴露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3 | 每周1次,或偶然暴露 |
2 | 每月1次暴露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0.5 | 非常罕见暴露 |
表5.2-3 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对照表
C值 | 危险严重度因素 |
100 | 大灾难,很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
40 |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
15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
7 |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
3 |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
1 |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
表5.2-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D值区间 | 危险程度 | 风险等级 |
D>320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 I |
320>D>160 |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 II |
160>D>7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III |
70>D>2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IV |
20>D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V |
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对项目部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确定和评价。把D≥160的风险规定为一级风险,把70≤D<160的风险规定为二级风险,把D<70的风险规定为三级风险。把一级风险规定为项目部的重要风险(不可接受风险),二级风险规定为各部门的重要风险。一级风险(不可接受风险)将是项目部和各部门制定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三级风险规定为一般风险,为可承受风险。
2)风险矩阵图(LSR)
风险矩阵图又称风险矩阵法,是一种能够把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严重程度综合评估风险大小的定性的风险评估分析方法。
LSR评价法:风险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
L——可能性;
S——后果严重性;
R——风险度。
评价公式:R=LS
表5.2-5 事故发生可能性赋值(L)标准
可能性等级 | 定性标准 | 量化标准 | 赋值 |
Ⅰ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 每年可能发生多次 | 5 |
Ⅱ | 经常发生事故 | 每年可能发生一次 | 4 |
Ⅲ | 有一定的事故发生可能性,不属于小概率事件 | 每隔几年可能发生一次(10>P(年)>1) | 3 |
Ⅳ | 有一定的事故发生可能性,属于小概率事件 | 每隔十几年可能发生一次(20>P(年)>10) | 2 |
Ⅴ | 概会发生少数事故,但可能性极小率事件 | 每隔几十年可能发生一次(100>P(年)>20) | 1 |
Ⅵ | 不会发生,但在极少数特定情况下可能发生 | 每隔百年以上可能发生一次(100>P(年)>20) | 0 |
表5.2-6 事故危险等级(S)判定标准
可能性等级 | 定性标准 | 量化标准 | 赋值 |
Ⅰ | 导致灾难性事故。该类事故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身体残疾等;造成国际或者重大国内影响。 | 死亡30人以上;或重伤(中毒)10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 5 |
Ⅱ | 导致重大的事故。该类事故导致很多人员死亡,身体残疾等;在行业内造成影响。 | 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重伤(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 | 4 |
Ⅲ | 导致较大的事故。该类事故导致多人死亡,身体残疾等;在市内或者局内部造成影响。 | 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重伤(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 | 3 |
Ⅳ | 导致一般的事故。该类事故导致个别人员死亡,多人身体残疾等;在作业区域周边范围内或者项目内造成影响。 | 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或重伤(中毒)3人以上,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 2 |
Ⅴ | 导致轻微的事故。该类事故导致个别人员身体残疾等;仅在作业区域造成影响或者形象未受到影响。 | 重伤(中毒)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 | 1 |
表5.2-7 风险矩阵图分析
注:重大风险即为不可接受风险
5.2.3评价过程
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在项目部指导下填写《危险因素风险评价表》,进行评价,报项目部安全部审核备案,由安全总监审批后下发至各部门。各风险由项目部安全部审核后下发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制定控制措施。
5.3风险的控制
5.3.1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5.3.1.1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或者方案。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控制,其途径有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对须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重要风险,对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应急反应措施。
5.3.1.2 风险控制策划首先应考虑消除的原则,其次考虑转移、降低、和监控,最后用个体防护手段。
5.4安全风险的控制
5.4.1针对重要风险,可采取制定目标、指标的方法,通过实施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程序实施控制管理。
5.4.2对安全风险发生可采取削减和预防的方法,限制风险的范围和时间,按如下顺序进行风险控制:消除;代替;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 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
5.4.3对选定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价,与其具备的资源条件,技术能力和人员状况相适应,确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5 危险源的回顾与持续改进
5.5.1安全部对危险源的评价方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并及时传达到各部门。
5.5.2 各部门应根据施工进度的调整或变更情况,进行危险源的重新识别与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对己不存在的危险源剔除,对新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补充。
5.5.3 当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以及由于施工进度、原材料替代、相关方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危险源出现较大变化时,各部门应及时重新识别、评审、评价与之相关的危险源。
5.5.4 安全部负责项目部不可接受风险的更新。
5.6 危险源的登记建档与备案
5.6.1各部门对所识别的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
5.6.2各部门识别的危险源必须在安全部备案。
5.6.3各部门重新回顾、识别的危险源,要及时报安全部备案。
6 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
6.1危险源管理责任分工:
6.1.1重要度危险源由各部门上报控制措施,安全部审核,一般危险源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6.1.2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6.1.3各部门要对危险源进行控制,纳入日常安全检查和系统检查。按要求落实责任班组或责任人。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
6.1.4 安全部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6.2 危险源的管理
6.2.1重要危险源的所在部门,对重要危险源都要有完善的安全技术控制防范措施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安全的设备,对工作人员的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的管理)。
6.2.2在重要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点警示牌,警示标志要明显,没有污损,其内容包括名称、地点、责任人员、潜在事故类型、控制措施等。
6.2.3各部门对危险源要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按照职责分工,立即落实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记录存档。对查出的隐患或暂时无法整改的项目,要以书面形式,对口上报项目部安全部,安全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并将落实整改意见报项目部安全总监。
7考核
7.1危险源的管理实行分级把关,员工把关保班组,班组把关保施工队伍,施工队伍把关保部门,部门把关保项目部。
7.2凡查出管理责任分解不到位,检查不认真,隐患整改不落实,或未建立管理档案,不按时反馈检查结果的要纳入项目部月度考核。
8.记录与文件
《危险因素风险评价表》